(相关资料图)
“我不上诉了,回家就把围墙拆了,晚上叫我叔过来吃饭。”近日,五华法院审结了一起亲叔侄间积怨长达9年的排除妨害纠纷,并通过判后答疑的方式帮助当事人正确理解裁判结果,促使败诉方主动拆除围墙并与对方修复亲情,实现服判息诉的良好效果。
年近70岁的魏某荣与50岁的魏某泉是亲叔侄关系,且魏某荣年少时是魏某泉父亲抚养长大,彼此之间互帮互助,感情深厚,几十年毗邻而居相安无事。谁承想,自2014年魏某泉将房屋拆旧建新后两家自此冲突不断。拆旧建新本是欢喜之事,为何会引起矛盾?原来魏某泉在拆除老房时在其与魏某荣房屋之间修建了一面长20米、宽0.18米、高1.8米的围墙,该围墙占用了两家之间的公用通行道路,妨害了魏某荣家通风排水。该矛盾经当地镇村干部调解无果,魏某荣遂将魏某泉告上法院,叔侄二人对簿公堂。
接到案件后,承办法官刘东认真研判案情,考虑到当事人又是叔侄又是邻居关系,希望双方能协商解决此事,遂带领审判团队到争议现场开展调解工作。现场,刘东以情入理、以案释法,以期从内心化解双方矛盾,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由于双方积怨较深,对立情绪强烈,无法达成调解意向。最后,法院依法判决由魏某泉拆除其建设在魏某荣房屋坐向左侧的围墙。然而宣判后,魏某泉情绪激动,扬言要与对方继续缠斗。面对魏某泉的不解,刘东耐心疏解其情绪,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讲解该案的事实认定、证据采信、法律适用等内容,让其正确理解判决内容。在法官的释法明理下,魏某泉内心的不满和愤怒逐渐消失,最终表示服从判决,愿意主动拆除围墙。从法院回到家后,魏某泉便拆除了围墙并主动到叔叔家修复破裂多年的亲情。
判后答疑是人民法院为帮助当事人正确理解判决、裁定内容以及从法律上正确把握和对待裁判结果,针对当事人就认定事实、适用法律等方面提出的疑问,由承办法官进行释明的一项司法便民利民举措,是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接下来,五华法院将进一步加强判后解惑释疑工作,不断提高群众对裁判结果的认可度,提升服判息诉率和司法公信力。
南方+记者 陈泽铭
通讯员 杨秋娥 徐冰琪
【作者】 陈泽铭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Copyright @ 2015-2022 科技先生网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4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