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千件展品!平江九巷开出姑苏市井生活馆

来源:引力播客户端 发布日期:2023-07-28 09:07:33

“我小时候用的就是这款黑白电视机!”“这个钟我妈现在还在用呢!”……昨天(7月27日),两名老苏州在一个位于大儒巷的姑苏市井生活馆内边拍照边怀旧。这两天,记者发现,这处姑苏市井生活馆在社交媒体平台颇为火爆。展内收藏了近千件老物件,讲述了姑苏人的生活变迁和风土人情。

这些老物件,有的是市井手艺人的“吃饭家什”,有的是城市和乡村不同时代的居家用品。它们不仅是一代人青春的纪念,也是姑苏古城这座没有围墙的江南文化博物馆的“活”的灵魂。记者走进这处展馆,探寻那些藏在老物件里的故事。


(资料图)

老手艺摊、农村生活、城市家居

在1200平方米里留住时光记忆

沿着大儒巷向前,走进金浦·视界1956数字文化产业园,记者很快就找到了藏于平江街巷中的姑苏市井生活馆。

近1200平方米大的展馆一楼呈现的是各种各样的老手艺人和他们的“吃饭家什”,包括老虎灶、馄饨担、修鞋摊、箍桶摊、小书摊等。“很多现在都已经看不到了,比如这个老虎灶,以前因为煤炭贵,大家都出去打热水,老虎灶就是商家用来烧水的。”现场,72岁的参观者胡逸群说,在有了老虎灶后,商家为了增加收入,专门开出了老虎灶早茶,吸引大家过来喝茶聊天。有段时间,苏州城里到处都开茶馆。

“苏州人对生活细节的讲究、对美的追求是出名的,你从这些老物件上就能看出来。”在展馆的二楼,63岁的林景国指着一个上世纪60年代的绿色铁质镂空热水瓶壳子,对自己的小孙子说,虽然以前的生活条件远不如现在,但是对生活用品也很讲究。“你看它虽已有锈斑,但其实还是能用的,而且很有设计感,现在还有些网红咖啡店也在用啊。”

跟随林景国的脚步,记者发现,二楼的展馆主要展现的是不同年代的苏州城市和农村生活场景。“你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苏州人的生活条件在不断变好。”林景国说,上世纪60年代末,很多家庭开始用半导体收音机,上世纪70年代末期,出现了单卡磁带录音机,小尺寸黑白电视机也有了,再往后,大家都有录像机了。苏州人不仅购买时新产品,也生产热门产品,“你看这里展出的苏州长城电扇、香雪海冰箱、孔雀电视机、春花吸尘器,当时热销全国。”

4年精心收集近千件老物件

“同学合伙人”将展馆带到平江

“在大儒巷的这个姑苏老物件馆其实已经是我们做的第二个了。”展馆的负责人任强说,前几年,他和苏州市第三中学校72届几位退休老同学在一次聚会后,萌生了收集居家老物件的主意。他们用了4年的时间收集了近1000件地道的老物件,并在苏州一间厂区的闲置用房筹建了一个“时光记忆”展示厅。

据悉,这些老物件基本都是由任强和他的同学们通过各自的“朋友圈”收集而来。记者注意到,收集来的这些老物件虽然历经岁月,但是几乎没有任何缺损。“苏州人都是会过日子的,比较爱惜家里的物件,很多人都是舍不得用,更舍不得扔。能收集到一块儿展出,是物尽其用,更是一代人青春的纪念。”任强以上世纪结婚流行的“三转一响”举例,“三转”指的是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一响”则是收录机,捐来这一整套物件的同学在结婚后就仔细把它们收藏好了,“她的子女结婚都没舍得把这些拿出来展示,但是为了这个馆都拿出来了。”

在“时光记忆”展示厅建成后,任强和同学们觉得这个厅的展示效果和知晓度不够,于是决定将其搬到人流量更大的平江路附近来。“新场馆的选址和设计、展品的分类打包和运输、新展馆的展品呈现方式等,都是由我们12个同学共同完成。”任强说,这种同学间“合伙”模式,让所有的事情都能省力很多,包括新场馆的运营,12个同学轮流值班当管理员,“虽然大家年纪都大了,但是干起活来都很有活力。”

还原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

记录最真实的姑苏风情

值得一提的是,在展馆筹建期间,家住大儒巷42号的庄师傅也主动捐献出了60多年的实木箱子,庄师傅说:“这箱子比我年龄都要大,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家里也用不上了,但扔掉很可惜,这次平江九巷里开了生活馆,我家的老物件也能焕发新生命,也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过去我们朴实而美好的日子,珍惜当下幸福的生活。”

如何用“鲜活档案”记录百姓的生活状态,传递最真实的风土人情,如何让当代人记得住乡愁?通过老物件展示,让更多的人留得住乡情、记得住乡愁,珍惜当下生活,这不仅仅是参观者和捐赠者的想法,也是任强和老同学们一起开办姑苏市井生活馆的初衷。“老物件就是我们生活的缩影。展馆里,我们打造了市井手艺馆、城市年代馆和乡村馆三个重点区域,透过这些更新迭代的老物件,不仅能让参观者了解百姓的生活往事,更能感受百姓生活质量实质性的跨越提升。”任强告诉记者,其中城市年代馆和乡村馆,不仅仅是老物件的陈列摆放,更是根据不同时代还原的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

姑苏古城分布着大大小小上千条古色古香的巷子,藏着浓郁悠长的江南气韵。在姑苏区政协委员、东升里文化艺术长廊创始人朱福全看来,市民游客游走于古城的古巷、古街、古桥,走进的是一座没有围墙的江南文化博物馆,看到的是江南的“文气”与“雅致”,而这些老物件正是这座博物馆的“活”的灵魂。“唯有往纵深处行走,走进古宅、走进小院,与原住民聊一聊,了解老物件背后的故事,才能了解‘真姑苏’。”朱福全说。

(苏报融媒记者 李浛芃 刘达 文/摄)

关键词:
x 广告
设施 移动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科技先生网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4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