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是科技人才创新、技术成果转化的主战场。在创新驱动战略的引领下,张家港始终坚持以科技人才为支撑,创新增效为目的,致力于为企业发展打开新的可能。
决心无言,掷地有声。
今年以来,张家港科创领域“一路生花”。
(相关资料图)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张家港)创新成果转化中心揭牌成立
●与上海联合制定的《“星耀港城”科技创新交流合作计划》出炉
●第八届中国创新挑战赛(张家港)西安推介会举行
●张家港市院士(专家)服务中心正式启用……
随着科创合作的纽带越织越密,一批“最强大脑”“最佳伙伴”正强势加盟,张家港当好“科技红娘”,做好“后勤保障”,着力推动科技成果从“0”到“1”。
创新大赛牵线搭桥,一头连着企业 一头连着技术,在科技创新领域,高校研究成果是“香饽饽”,企业生产一线是最佳“试验田”。
但在实际情况中,却存在高校成果“转化难”、企业技术“获取难”的问题。
如何有效增进供需对接?张家港主动架起了“桥”。
瞄准“双碳发展”的新赛道,一直主攻液化天然气储运的张家港富瑞深冷科技有限公司,正朝着氢能储运转型。
“苦于国内尚无行业标准,公司一度在液氢罐箱的压力测试中犯难,不过现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专业团队为我们在液氢储运材料的研发上提供了充足的参数,相关项目预计今年年底就将落地。”张家港富瑞深冷科技有限公司技术部经理朱强说,与高校结缘,源于一场大赛。
2022年6月,第七届中国创新挑战赛(张家港)启动,大赛组委会派出专家调研组走访了300余家企业,逐一挖掘企业创新需求,并公开征集解决方案。富瑞深冷就此搭上“赛车”,发布了技术需求。
“需求发布后,很快就有多个专业团队表示可提供解决方案,企业链接技术难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朱强说,“不久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还将在我们公司设立研究生工作站,我们期待与青年人才携手向未来。”
英雄不问出身,创新不问出处。2021年起,张家港依托中国创新挑战赛的平台,以“悬赏制”面向全球发布“揭榜挂帅”榜单,谁有需求谁出题,谁有本事谁揭榜。至今已走访企业1139家,挖掘企业需求331条,年均促成产学研合作240余项。
创新挑战赛之外,张家港积极举办“请进来,走出去”系列活动,“张家港创新周”“重点高校科技成果对接会”“张家港日”等品牌活动打响口碑,催生了众多创新成果从“纸上”到“地上”的生动故事。
科技人才走马上任
一头“热”变两头“甜”
“揭榜挂帅”,归根结底是对人才的渴望。近年来,张家港引才聚才,借智引智,打造出“科技智囊团”的强大矩阵。企业创新顾问、科技副总、技术经纪人等众多科技人才组团奔赴,为港城发展把脉支招。
从常熟理工学院到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孙运龙完成了一次“身份转换”:一个是学校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的工学博士,专注于智能检测与控制技术研究;一个是苏州吉润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的科技副总,负责公司新技术战略规划及实施。
随着制造业新一轮技改浪潮袭来,吉润汽车的产品出现不良率偏高、竞争力下降等问题。经过前期对接,孙运龙迅速组织学校跨专业的技术骨干进行技术攻关,在数据智能采集、产品智能检测等多方面为企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我们在企业集中输出了多项技术成果,其中,汽车喷油嘴智能化生产项目将产品合格率提升到99.99%,后续的新能源汽车冲压零部件的一期产线也已进入调试状态,投产后年产值可达6000万元。”孙运龙表示,这样的合作是“一头热”变“两头甜”。“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转化为企业生产力,进而转化为社会经济效益,无疑是意义重大的。”
在张家港期间,被选派为科技镇长团成员的孙运龙还充分发挥“技术经纪人”作用,先后引进回文生物、苏克生物等姑苏领军人才项目,累计引荐科技副总22人,促成各类校企产学研技术合同29项,合同金额超2500万元。
多年来,像孙运龙一样的科技人才在张家港接续奋斗,辨产业链节点,析市场化前景,链专业化人才,助力张家港精准延揽人才超过870名,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超过480项。
激励政策靠前发力
保障“启动第一步” 打通“最后一公里”
科创成果“从0到1”,是机遇,也是挑战。校企合作初期,双方难免有所顾虑——
科研存在失败风险,企业投入经费后能否带来实质回报?
如缺少稳定支持,高校投入的时间、精力是否会付诸东流?
为此,张家港首创产学研预研资金管理政策,前道划拨高校项目经费、赋能校企合作,后道划拨企业项目经费、撬动研发投入,破解合作落地“临门一脚”的堵点。
“我们与江苏科技大学研发废弃PE农地膜回收装备时,成功申请到了10万元预研经费,并于当年顺利研发出原理样机。”江苏贝尔机械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刘峰深有感触地说,做出产品后的第二年,该设备销售收入就达到8000多万元。
自2018年,张家港市第一轮产学研预研资金设立以来,已累计拨付经费1200万元,开发新品年销售额近13亿元,年均促成产学研项目200余项。
为鼓励更多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张家港还对“重大创新创业团队”提供最高5000万元的综合资助,涉及研发、安家、贷款补贴等多个方面;设立总盘子15亿元的“人才一号母基金”和总规模5亿元的“沙洲科创C计划基金”,持续发力“投早、投小、投科创、投落地”……一系列政策扶持力度空前,诚意十足。
科技成果加速转化
“创新第一动力”变为“发展第一生产力”
通过打破科技创新供需之间“隔膜”、持续完善创新服务支撑体系,全市科创活力与日俱增,一批突破性项目落地开花,企业和人才各得其所。
瞄准国际前沿,剑指“卡脖子”技术,江苏沙钢集团正与北京科技大学合作建设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沙钢集团联合研发中心以及沙钢研发基地。如今,双方充分发挥技术、学科、产业及资源优势,在能源、航空航天用先进金属材料以及低碳短流程技术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将企业高质量发展和高校“双一流”建设推上新台阶。
位于高新区(塘桥镇)的张家港长三角生物安全研究中心,是国内唯一装备效能评估型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30名研发人员中,硕博或高级职称人员占58%。研发团队聚焦生物安全装备、生物安全计量领域,构建了国际国内第一个生物安全场馆场景模式。目前已为50余场CBA联赛提供生物安全保障,参与1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参编4项国家标准,授权发明专利5项,申请PCT专利5项。
乐余镇紧盯科技招商,持续签约院士团队领衔产业化项目。其中江苏海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引进俄罗斯科学院荣誉院士吕鸿图院士团队,投资成立江苏精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团队带来的纳米微气泡、纳米离子水制备技术可配套海狮机械现有设备,大幅降低终端客户使用成本。项目现有相关专利技术11项,达产后预计新增年销售额2亿元、利税5000万元。
当企业、高校、人才实现对接与耦合,创新便在这里“无缝衔接”。这片热土上,上演着“从0到1”的激情,书写着“1+1+1>3”的答案。
Copyright @ 2015-2022 科技先生网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4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